形态描述
形态
外形:个体比东方田鼠(沼泽田鼠)(Microtus forti)稍小,但尾巴却比东方田鼠长得多。克氏田鼠尾长61(55一67)mm,占体长的52%;东方田鼠依指名亚种的量度,尾长56(45—65)mm,占体长的40%。
克氏田鼠毛细软,耳朵明显露于毛被之外。后脚由脚趾至踵裸露没有毛,后足蹠垫5个。前后脚的爪约等长。雄鼠有躯干腺。
毛色:头部、脊背及体侧毛色均为均匀的暗棕褐色。毛尖暗棕褐色,毛基石板青色。腹毛基部3/4青灰色,毛尖约占1/4,为浅沙黄色。背色与腹色之间毛色没有截然不同的分界限。尾上面浅栗色,底面污白。前后脚的背面污白色。
头骨:头骨低平,尤以颅室部分最明显。东方田鼠(沼泽田鼠)颅顶明显隆突,克氏田鼠棱角不明显。颅室相对较宽,后头宽占颅全长46%,颧宽占颅全长的57%。在眶间部,左右眶上嵴靠拢,但不并拢形成眶间嵴。
腭骨后缘有腭桥。腭桥两侧窝极浅,近乎扁平,与东方田鼠明显有别。听泡相对较小。
下颌骨冠状突小,不如东方田鼠发达;关节突较大;角突与冠状突大小差不多。
牙齿:第1上臼齿前横齿环呈倒置三角形状,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外侧各有两个。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内侧有3个突角。第2上臼齿倒置三角形前横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有2个,内侧有1个;但最下面的三角形齿环有一个小而明显的内附角。因此这枚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也形成3个突角。上述的内附角是克氏田鼠重要的鉴别特征之一,因与其齿型十分相似的莫氏田鼠(Microtus maximowiczii)没有此附角。第3上臼齿呈倒置三角形状的前横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上面两个封闭,下面的一个多数个体封闭,个别的个体则与下面的C字形与后齿环连通,使C字形后齿环变成了Y字形齿环。然而,不管与C字形齿环汇通与否,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内侧有3或4突角。因C字型齿环性状不一,典型的C字形齿环上下端均向内突伸,内侧也形成4个突角;然而不典型的C字形齿环,C字形的下端并不明显向内突伸,则内侧仅有3个突角。
第1下臼齿后横带状齿环前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有2个,内侧有3个,其顶部有一个呈跳棋子状的齿环。此臼齿外侧有4个突角,内侧有5个突角。个别个体顶部跳棋子状齿环的顶部如果向内倾斜,则内侧形成6个突角。第2下臼齿后端横带状齿环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2个,内侧2个。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形成3个突角。第3下臼齿为3个大小不等,重叠排列的横带状齿环。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头骨:
外形:个体比东方田鼠(沼泽田鼠)(Microtus forti)稍小,但尾巴却比东方田鼠长得多。克氏田鼠尾长61(55一67)mm,占体长的52%;东方田鼠依指名亚种的量度,尾长56(45—65)mm,占体长的40%。
克氏田鼠毛细软,耳朵明显露于毛被之外。后脚由脚趾至踵裸露没有毛,后足蹠垫5个。前后脚的爪约等长。雄鼠有躯干腺。
毛色:头部、脊背及体侧毛色均为均匀的暗棕褐色。毛尖暗棕褐色,毛基石板青色。腹毛基部3/4青灰色,毛尖约占1/4,为浅沙黄色。背色与腹色之间毛色没有截然不同的分界限。尾上面浅栗色,底面污白。前后脚的背面污白色。
头骨:头骨低平,尤以颅室部分最明显。东方田鼠(沼泽田鼠)颅顶明显隆突,克氏田鼠棱角不明显。颅室相对较宽,后头宽占颅全长46%,颧宽占颅全长的57%。在眶间部,左右眶上嵴靠拢,但不并拢形成眶间嵴。
腭骨后缘有腭桥。腭桥两侧窝极浅,近乎扁平,与东方田鼠明显有别。听泡相对较小。
下颌骨冠状突小,不如东方田鼠发达;关节突较大;角突与冠状突大小差不多。
牙齿:第1上臼齿前横齿环呈倒置三角形状,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外侧各有两个。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内侧有3个突角。第2上臼齿倒置三角形前横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有2个,内侧有1个;但最下面的三角形齿环有一个小而明显的内附角。因此这枚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也形成3个突角。上述的内附角是克氏田鼠重要的鉴别特征之一,因与其齿型十分相似的莫氏田鼠(Microtus maximowiczii)没有此附角。第3上臼齿呈倒置三角形状的前横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上面两个封闭,下面的一个多数个体封闭,个别的个体则与下面的C字形与后齿环连通,使C字形后齿环变成了Y字形齿环。然而,不管与C字形齿环汇通与否,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内侧有3或4突角。因C字型齿环性状不一,典型的C字形齿环上下端均向内突伸,内侧也形成4个突角;然而不典型的C字形齿环,C字形的下端并不明显向内突伸,则内侧仅有3个突角。
第1下臼齿后横带状齿环前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有2个,内侧有3个,其顶部有一个呈跳棋子状的齿环。此臼齿外侧有4个突角,内侧有5个突角。个别个体顶部跳棋子状齿环的顶部如果向内倾斜,则内侧形成6个突角。第2下臼齿后端横带状齿环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2个,内侧2个。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形成3个突角。第3下臼齿为3个大小不等,重叠排列的横带状齿环。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项目 | 衡量度值(n=12) |
体重 | 41(32—47) |
体长 | 117(107—125) |
尾长 | 61(55—67) |
后足长 | 22(21—23) |
耳长 | 15(12—17) |
尾长/体长 | 52% |
头骨:
项目 | 量度(n=12) |
颅全长 | 29.4(28.4—30.0) |
腭长 | 16.6(15.9—17.2) |
齿隙长 | 9.2(8.8—9.5) |
颧宽 | 16.8(16.4—17.5) |
眶间宽 | 4.2(4.0—4.5) |
后头宽 | 13.4(13.2—13.6) |
听泡长 | 8.6(8.0—9.1) |
上颊齿列长 | 7.0(6.7—7.2) |
下颊齿列长 | 7.0(6.8—7.1) |
颅基长 | 27.6(26.6—28.3) |
鼻骨长 | 8.8(8.5—9.3) |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腭骨后缘有骨桥。个体大,体长117(107—125)mm,颅全长29.4(28.6—30.0)mm;尾较长,尾长61(55—67)mm,占体长的52%;后足长22(21—23)mm。以上量度均比中国西南部另一种长尾巴的四川田鼠(Microtus millicens)的量度大,四川田鼠的体长110(102—115)mm,颅全长26.2(25.0—27.8)mm;尾虽长,但尾长仅48(45—52)mm,占体长的44%;后足长20(18—22)mm。毛色暗棕褐色,比四川田鼠毛色鲜艳。头骨左右两侧眶上嵴在眶间部分并拢,但没有愈合形成眶间嵴;然而,眶上嵴远比四川田鼠明显,四川田鼠眶间光滑,没有任何棱嵴。
第2上臼齿最下面的三角形齿环有一个比四川田鼠大,并且十分明显的后内附突角。第3上臼齿前面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有两个,内侧有1个,最后端的齿环呈C字形;四川田鼠第3上臼齿前面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仅有2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但个体变异大,有的内、外侧三角形均封闭,有的均不封闭;其后端最末一个齿环多数呈Y字型,与克氏田鼠完全不同。
克氏田鼠第1下臼齿后横齿叶前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而四川田鼠后横齿叶前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最上面的三角形不封闭,已与顶叶的兽头形齿环汇通。克氏田鼠第2下臼齿最上面的两个三角形均封闭,而四川田鼠最上面两个三角形均不封闭,汇通呈马鞍状的齿环。
第2上臼齿最下面的三角形齿环有一个比四川田鼠大,并且十分明显的后内附突角。第3上臼齿前面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有两个,内侧有1个,最后端的齿环呈C字形;四川田鼠第3上臼齿前面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仅有2个交错排列的三角形,但个体变异大,有的内、外侧三角形均封闭,有的均不封闭;其后端最末一个齿环多数呈Y字型,与克氏田鼠完全不同。
克氏田鼠第1下臼齿后横齿叶前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而四川田鼠后横齿叶前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最上面的三角形不封闭,已与顶叶的兽头形齿环汇通。克氏田鼠第2下臼齿最上面的两个三角形均封闭,而四川田鼠最上面两个三角形均不封闭,汇通呈马鞍状的齿环。
大小
量衡度(衡:g;量:mm)
外形:
头骨:
外形:
项目 | 衡量度值(n=12) |
体重 | 41(32—47) |
体长 | 117(107—125) |
尾长 | 61(55—67) |
后足长 | 22(21—23) |
耳长 | 15(12—17) |
尾长/体长 | 52% |
头骨:
项目 | 量度(n=12) |
颅全长 | 29.4(28.4—30.0) |
腭长 | 16.6(15.9—17.2) |
齿隙长 | 9.2(8.8—9.5) |
颧宽 | 16.8(16.4—17.5) |
眶间宽 | 4.2(4.0—4.5) |
后头宽 | 13.4(13.2—13.6) |
听泡长 | 8.6(8.0—9.1) |
上颊齿列长 | 7.0(6.7—7.2) |
下颊齿列长 | 7.0(6.8—7.1) |
颅基长 | 27.6(26.6—28.3) |
鼻骨长 | 8.8(8.5—9.3) |
生物学
海拔范围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
克氏田鼠与四川田鼠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第2上臼齿均有明显的后内附角;腭桥两侧窝均极浅;尾巴均相对较长。分布区二者也毗邻。这反映出这两种鼠类有较近的亲缘。二者差异之外也不少,见鉴别特征部分。
从第2上臼齿具有后内附角来考虑,Allen,G. M.(1940)认为黑田鼠(Microtusagrestis)也有此后内附角,与克氏田鼠有一定近似之外,曾提出将克氏田鼠划归黑田鼠组中去。但是,经核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收藏的柏林动物博物馆交换的黑田鼠标本,发现其第2上臼齿的后内附角是封闭的,与前横齿环下的第3个三角形完全隔离。其后内附角并不沟通,与克氏田鼠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齿型。因此Allen(1940)的论据不能成立。我们不同意将克氏田鼠划归黑田鼠组,仍应将其划入田鼠亚属(Microtus Schrank,1798)。
目前克氏田鼠所采到的标本尚少,而且采集地点不多。凭已有的标本进行研究,还看不出有亚种分化。
从第2上臼齿具有后内附角来考虑,Allen,G. M.(1940)认为黑田鼠(Microtusagrestis)也有此后内附角,与克氏田鼠有一定近似之外,曾提出将克氏田鼠划归黑田鼠组中去。但是,经核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收藏的柏林动物博物馆交换的黑田鼠标本,发现其第2上臼齿的后内附角是封闭的,与前横齿环下的第3个三角形完全隔离。其后内附角并不沟通,与克氏田鼠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齿型。因此Allen(1940)的论据不能成立。我们不同意将克氏田鼠划归黑田鼠组,仍应将其划入田鼠亚属(Microtus Schrank,1798)。
目前克氏田鼠所采到的标本尚少,而且采集地点不多。凭已有的标本进行研究,还看不出有亚种分化。
标本信息
标本采集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采自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位于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北纬28°的横断山脉的分水岭。
文献记录产地:模式产地在云南省北纬28°怒江与澜沧江之间的分水岭,海拔3300m。Allen,G. M.(1940)的记载,除模式产地所采的4只地模标本外,还采自丽江海4265m的针叶林中,以及采自云南省南部蒙自。
文献记录产地:模式产地在云南省北纬28°怒江与澜沧江之间的分水岭,海拔3300m。Allen,G. M.(1940)的记载,除模式产地所采的4只地模标本外,还采自丽江海4265m的针叶林中,以及采自云南省南部蒙自。